黃芪

黃芪,中藥材名,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的根。主產(chǎn)內(nèi)蒙古、山西及黑龍江;現(xiàn)廣為栽培。 黃芪根圓柱形,有的有分枝,上端較粗,略扭曲,長30~90cm,直徑0.7~3.5cm。表面淡棕黃色至淡棕褐色,有不規(guī)則縱皺紋及橫長皮孔,栓皮易剝落而露出黃白色皮部,有的可見網(wǎng)狀纖維束。質(zhì)堅韌,斷面強纖維性。氣微,味微甜,有豆腥味。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泥土、須根及根頭,曬至六七成干,理直扎捆后曬干。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,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、保肝、利尿、抗衰老、抗應激、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。但表實邪盛,氣滯濕阻,食積停滯,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,以及陰虛陽亢者,均須禁服。 中醫(yī)上黃芪功能主治為:補氣固表,托毒排膿,利尿,生肌。用于氣虛乏力、久瀉脫肛、自汗、水腫、子官脫垂、慢性腎炎蛋白尿、糖尿病、瘡口久不愈合。